从炊事员到数学家——1975级校友 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志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19
浏览:

      马志明,1975年就读于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马克斯·普朗克-洪堡研究奖、第五届陈省身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七届华罗庚数学奖等荣誉。曾任中国数学会第八届、十届理事长,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主席,国际数学联盟副主席。

执着的求学经历

      1963年,马志明考入历史名校——成都四中(现石室中学)。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的大学梦也随之破灭。1969年初春,21岁的马志明来到四川省渡口市,成为市商业局攀枝花商店炊事员。马志明忘不了自己童年的梦想——长大后做一名科学家,而这里离他的梦想是那样的遥远。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马志明做出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决定——自学。这段艰难曲折的历程培养造就了他独立探究的精神。

      1975年,马志明又来到人生的转折点——单位推荐他到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学习。此时,他已自学完大学数学课程。老师们破例同意他不必随堂听课,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学习。特别是教概率论的金纯德老师常常为他“开小灶”,指点他学习关肇直著《泛函分析》、Loéve著《概率论》等数学教材。

      1978年,马志明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深造,在王寿仁导师、严加安研究员等的指导下,成为文革结束后中国培养的首批硕士毕业生。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4年获得该所博士学位。

科学家之梦终成真

      从1981年开始,马志明在严加安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法国概率论学者Jacod提出的两个有关随机整测度的问题,写出了科研生涯中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数学学报》上。1985年,马志明又解决美国斯坦福大学钟开莱教授提出的如何用概率方法处理具有非负本征值薛定谔方程问题。在法国访问的严加安老师请马志明等人组织学生讨论狄氏型理论,从此开始涉足狄氏型领域。

      1987年,马志明获得洪堡奖学金,前往德国BiBoS随机研究中心合作研究。1989年秋,马志明第二次赴德,与Albeverio教授再次合作。不久他们得到了从一般狄氏型构造右连续马氏过程的充分必要条件,圆满解决了狄氏型与马氏过程之间一一对应问题。这些成果很快在国际同行中引起反响。狄氏型理论专家Fukushima教授称赞“这一成果必将成为马氏过程理论研究中经常要被引用的基本结果”,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Meyer教授评价这是“狄氏型空间理论的一个大进展”,美国数学家Fitzsimons教授称是“最撩人心弦的结果”。

      马志明后来还研究了奇异位势理论、费曼积分、薛定锷方程的概率解、随机线性泛函的积分表现、无处Radon光滑测度、概率论与生命、信息等其它领域的交叉等方面。

      1994年,马志明受邀在第二十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报告,是继华罗庚、陈景润、冯康、吴文俊之后在国际数学大会上作特邀报告的中国数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马志明实现了他的科学家梦想。

“马老师”的重师情

      1975年,马志明入学后十分珍惜学习机会,离开教室最晚的就是他。由于他前期的自学努力,进入重师不久就提交了一篇关于泛函分析方面的论文,请罗哲民教授指导。可见,其通过自学后的数学水平已远超当时本科生,同学们在专业学习中遇到问题都乐于找他请教,他都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帮助同学解答,由此大家都叫他“马老师”。

      马老师长期关心母校的发展,2003年在学校面临独立发展还是并入重庆大学的选择时,他深情建言:重庆作为新兴的直辖市,除了西南师大,更应该有重庆师大。同年,数学学院“运筹学与控制论”获批成为重庆市首批高校实验室,他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兼任实验室主任。2005年,他成为学校特聘教授,担任渝港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最优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他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2020年,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获批,马志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马志明身处逆境,却不坠其志,可谓“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如今,“成功解相访,溪水桃花流”,这种高贵的品质正是所有重师人宝贵的精神品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