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国内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高教30条”将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主题。新趋势、新要求,促使学校充分认识到,过去60年来的办学历史虽已形成了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但在新的形势要求下,一方面既要充分把握教师教育改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适应教师教育的新发展,另一方面更要根据未来发展目标,巩固办学格局,优化办学结构,实施内涵式发展,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新的突破,迈上新的平台。
一、谋定顶层设计,引领改革发展明思路
学校顺应时代,抢抓机遇,认真分析发展态势,深刻挖掘问题根源,提出“发展目标具体化、发展特色鲜明化、发展路径务实化、管理模式科学化”的内涵式发展路径,构建顶层设计,启动实施内涵发展、提档升级战略,引领学校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全面总结办学经验,启动内涵发展建设
学校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部署,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更名师大十年办学经验、迎接建校60周年为契机,启动提档升级、内涵发展顶层设计工作。
2013年,学校提出“提档升级”的建设思路。2013年8月28日,校长周泽扬在新学期干部大会上强调:“站在新的发展时期,打造内涵发展‘升级版’是当代重师人的使命。”会议指出:一要坚定发展方向,围绕学校转型的目标不断创新工作;二要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三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招生结构及课程结构;四要加大开放办学力度,拓展校地、校校、校企合作及国际化办学合作的新格局。
2013年11月17日,学校召开加快学校内涵发展推进会,校长周泽扬作《学校内涵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报告。报告对学校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地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查找,提出了学校质量内涵建设的路径,通过“四化”途径来打造学校内涵发展的“升级版”。一是发展目标具体化:争取博士学位授权;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多个指标上凸显教学研究型大学特征。二是发展特色鲜明化。强化既有特色,拓展教师教育领域,进一步完善“两轮驱动”“三驾马车”“三大板块”的发展格局。三是发展路径务实化。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切实开展相关行动计划。四是管理模式科学化,推进目标管理,优化绩效考评。
2014年3月,学校正式实施“提档升级、内涵发展”战略。同期,学校推进建设目标管理与绩效考评制度,务求各项建设任务推进落实,全力助推学校大发展。
(二)编制“1+5”战略文件,指引改革发展新方向
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开放办校的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发展为支撑,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导向,加速推进学校提档升级,走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升水平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不断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
2014年3月,学校编制印发《关于提档升级、加快学校内涵发展的意见》总方案和《人才队伍建设提档升级实施办法》《本科生成长发展提档升级实施办法》《本科教学提档升级实施办法》《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提档升级实施办法》《科学研究提档升级实施办法》5个子方案,成为推动质量内涵建设的基本纲领和遵循原则,指引改革发展新方向。
提档升级、内涵发展总方案明确提出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目标:秉承建校60周年、更名10周年的办学传统和大学理想,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经过五年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完成阶段性任务,实现三大约束性指标,即把学校建设成为博士培养单位,学校综合实力和总体水平进入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前200名,凸显学校作为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特征,使学校内涵发展步入更加科学、良性的轨道,再上新台阶。
二、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专注发展达共识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校已站上新起点、进入新阶段,未来要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好学成为必须讨论和回答的新问题,这事关全面落实党中央要求,事关学校科学发展、长远发展。为此,学校决定在全校开展“内涵式发展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大调研大讨论”。
2018年3月26日,学校举行“内涵式发展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大调研大讨论”工作启动会,曾礼书记强调了开展大研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大研讨的主要任务、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进行部署;周泽扬校长就如何开展好大研讨活动提出了意见。
同期,学校印发《内涵式发展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大调研大讨论工作方案》,全面安排部署了大调研大讨论工作。《方案》指出,大调研大讨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五大职能,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研判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汇集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共商发展大计,共谋发展之路。
大研讨包括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总结成绩、经验及不足,准确分析研判学校发展态势;二是梳理下一步主攻方向,找出短板,提出解决方案;三是完善治理结构,探索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治校方略;四是强化办学格局,拓展学校新的增长点。
大研讨主要内容包含: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学科发展布局与建设、科学研究质量与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国际化水平、校园文化与育人环境、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干部队伍建设与改革等。
大调研大讨论工作从2018年3月中下旬开始,5月中下旬结束。学校形成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学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信息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校园文化与育人环境、专业化干部队伍等10个专题分析报告,20个非专题部门改革发展总结报告,7个由校领导牵头开展的校外调研报告和17个学院院情分析与发展报告,并在学校官网、官微、校报同步刊发调研成果,观点集萃,召开为期5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培训班暨内涵式发展与高水平师范大学研讨成果交流会,举行8场校领导专题讲座,2场大研讨成果交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高等教育思想,全面梳理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发展思路、建设路径,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增强能力、提升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实施“内涵发展提档升级”战略,激发办学活力
学校站在建校六十周年和更名师大十周年的历史节点,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认真总结办学经验,深刻剖析现实问题,扎实实施“内涵发展提档升级”战略,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与办学活力,人才队伍、本科生成长发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等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为实现“特色鲜明、西部前列、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一)构筑人才培养支持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提档升级
不断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管理、绩效薪酬分配等考评机制,构建起定位准确、梯次分明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实施“132”引智计划、“111”培育计划、“博望学者”特聘教授计划,获批院士工作站、市博士后工作站、市海智基地,遴选学科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教学名师培育对象和博望学者等92人,全职引进国内外优秀博士328人,柔性引进中科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0人,全职聘用海外博士100余人。实施教师队伍综合素养提升工程,资助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研修访学272人次,支持攻读并取得博士学位101人。新增博士生导师31人、正高153人,正高、博士占比不断提高,获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人才项目83人次,获省市级及以上各类表彰420余人次,队伍结构及素质进一步优化。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1人;有“万人计划”哲社领军人才1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26人次;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等省部级人才210余人次。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804人,其中教授291人,副教授51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607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9人。学校重视科研、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有重庆市教学团队12个,市级创新团队11个。
(二)实施全链条育人计划,人才培养质量提档升级
立德树人成效明显,学生工作实现重庆领先、国内有影响,学生领雁效应显著,校级优秀12365人次,市级及以上优秀3654人次,在全国性竞赛活动中获奖460余项,获专利近100项,涌现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者等先进典型,学生工作典型经验两次获教育部工作简报登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五维同育”模式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学校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评建特色项目。学习风气整体向好,研究生报考率和考取率大幅提高。创新创业佳绩频传,师生参与率逐年提升,在挑战杯等国家级奖项屡有斩获,学生自主创业率超过国内同类型高校。优质生源吸引有力,31个专业实现一本招生,普通类一本线上生源占比77%。就业质量稳中提升,本科生初次就业和年终就业不断优化,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评价持续稳定达9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以上,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队伍建设实现全国地方高校新突破、重庆市属高校新突破,思想政治工作者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辅导员获评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4人次获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决赛、复赛,市级比赛等级奖,连续五年囊括“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重庆市高校优秀辅导员”“重庆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三)狠抓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学提档升级
在学校总体办学定位的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立了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又分类确立了专业培养目标,师范专业重在契合基础教育对教师职业的基本标准和社会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发展需求,非师范专业着力助推地方传统产业升级、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等,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适时增加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本科专业增长到72个,结构日趋合理;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能上能下、能多能少”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理顺了学科专业的归并关系;一流专业建设稳步推进,“数学与应用数学”“特殊教育”“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和“汉语言文学”5个本科专业率先获批为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新专业质量进一步增强,设立了新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建立了新专业年度质量报告制度,所有新专业均顺利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3%,新设置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获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实施“教学改革五大工程”,实施“内涵发展提档升级”战略五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2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2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市级教学成果奖57项、市级重大重点教改项目47项、市级一流专业5个、“三特”专业(群)18个等。学生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包括一等奖在内的市级及以上奖项近百项,其中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获奖8项、数学建模竞赛获奖38项、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获奖6项、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奖13项。教师教学能力持续增强,在连续两届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18项,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17)”中居全国第37名,重庆市排名第一。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调整学分制,在“休、退、复、转”等管理环节中充分考虑学生创业需求,有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大类招生机制,突破相邻专业界限,构建大类专业平台基础课程,促进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强化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完善转专业和主辅修制,初步构建起了学生成长立交桥;建立能力认证免修制,人才培养弹性增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构建了“四主线、六环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推动教学工作持续改进,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布局科学研究发展,科学研究提档升级
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等重大任务,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科研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科研工作实现新跨越。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973预研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288项、省部级项目1330项,国家级项目总数位列市属高校前列,率先实现重庆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重点项目的突破,实现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历史性突破,获科研项目经费2.2亿元。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落户学校,这是重庆市唯一获批成立的国家级数学中心,也是学校第一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学校共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62个,总量居市属高校首位,形成了校级、市级、部级、国家级科研平台四级培育体系,循环互动效益良好。2016—2018年,在学科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79篇,被SCI、SSCI、EI、CPCI等数据库检索收录1680篇,ESI高被引论文16篇、热点论文1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38.618。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重庆市突出贡献奖、国家哲社文库、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一等奖等标志性成果和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00余项。通过校地深度合作,构建起具有重师特色的多学科、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区域服务模式。同时,学校科研围绕“三大板块”战略布局,服务区域发展,通过校地深度合作,构建起具有重师特色的多学科、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区域服务模式,产生了《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冈优36杂交水稻新品种、重庆市测土配方施肥体系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重庆抗战文史研究、动物骨骼微痕考古、教育决策咨询、杂交水稻新品种自主研发、重庆国家机器人检测评价、重庆市智慧农业推广应用等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成为中坚力量并积极发挥支撑作用。
(五)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提档升级
经过多年矢志不渝的奋力拼搏,于2018年成功增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考古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人才培养层次实现质的飞跃,实现了学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和几代重师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办学实力全面提升、办学层次迈上新台阶。学科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数学”和“生物学”获批重庆市“一流学科”,立项14个“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增幅在重庆市位于中上水平。学位授权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形成六大学科群,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达到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达到14个,硕士学位授权实现所有学院全覆盖。本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获批市级“三特”专业群5个,市级“三特”专业达13个,市级一流专业5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在校研究生规模大幅增长,成为新增列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全国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加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在全国师范院校中率先成立“职教师资学院”,成为全国先期两个“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之一,面向职业院校教师的在职硕士招生规模数年位居全国前列。
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教育发展新要求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以来,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全面落实《重庆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若干措施》,构建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积极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一)抓实教育评价改革学习宣讲
学校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方式扎实做好教育评价改革的学习宣传。2020年12月6日至9日,市委教育领导小组秘书处举行了全市学习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培训班,我校参训并作题为《如何在破立并举中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交流发言;参加重庆市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措施专家论证会。
2020年—2021年,学校组织了数场校级宣讲学习,切实将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精神传达和解读到位。2020年12月15日,邀请原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立生作“新时代背景下学科评估的改革与创新”的专题报告。2021年5月26日,召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依法治校工作会。2021年6月3日,召开《重庆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若干措施》宣讲会,邀请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汉龙教授作主题报告。利用“五级五学”机制,切实抓好中央、重庆市、学校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相关精神在各级干部、教职工、本科生、研究生中的宣传和解读。
(二)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取得成效
为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措施落地,学校召开了系列工作部署会并制定相应举措。2020年12月15日召开教育评价改革与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与高等教育相关内容进行了宣讲,重点对“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用人评价改革”等作了深入细致的解读。2021年3月至6月,研讨制定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3月16日,召开了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的工作部署会,校长孟东方强调切实发挥好教育评价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指挥棒作用,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月14日,学校召开“十四五”规划和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讨论会,参会人员结合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5月26日,校长孟东方主持召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布置会。6月25日,学校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及工作任务清单,提出“教育评价改革20条”。
学校将教育评价改革与落实落细学校各类专项会议精神及配套文件紧密结合,对照负面清单,积极推进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等关键领域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学校以试点项目的形式,聚焦研究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参与全市教育评价改革相关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21年,申报获批重庆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高校科研评价改革试点校;2023年,申报获批职称评审多维分类分层评价机制改革试点学校;《“四位一体”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案例获评重庆市第一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一等奖,《“多维分类分层”推进高校职称制度改革》案例获重庆市第二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特等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作出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重庆市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的历史转折期。站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下,学校适时召开了中国共产党重庆师范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深入实施了“四个五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五、选举党委班子,绘制发展蓝图
中国共产党重庆师范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凝心聚力、继往开来的大会,是学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会认真总结了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各项成绩和宝贵经验,客观分析了学校未来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科学擘画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校党委领导班子。
(一)隆重召开第三次党代会
承载着全校师生的殷切期盼,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2019年4月18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师范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大学城校区校友会堂音乐厅隆重召开。大会应到代表220名,实到代表215名。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同志主持会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切实提升治校能力和办学水平,为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重庆市教委副巡视员李源田同志,市属高校党委换届工作督导组组长、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鲁学佳同志,督导组成员、市纪委监委驻市教委纪检监察组干部陈艳艳同志,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干部陈狄同志,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干部处副处长李林齐同志出席大会开幕式。
会上,学校党委书记曾礼代表中共重庆师范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为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的报告。中共重庆师范大学第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聚焦监督执纪问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提供坚强纪律保障》的书面报告。
报告提出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建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报告提出学校的奋斗目标:经过5年的奋斗,到建校70周年,内涵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标志性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数量显著增加,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更具竞争力,办学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师范大学中上水平,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全国知名、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0年奋斗,到建校80周年,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办学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再经过20年奋斗,到建校100周年,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
大会提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要围绕本科教育振兴、学科引领联动、重师文化建设、特色发展等“四大发展战略”,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全面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性和关联度,整体提升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着力打造“名生名师名气”的重师文化特质,不断提升重庆师大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突出校内各主体分层面“特”色发展,塑造核心竞争力,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氛围。落实内部治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队伍建设、开放办学、投入保障、文化建设、民生实事等“九大重点任务”,书写内涵式发展“奋进之笔”。
大会强调,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加强党内监督,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深耕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狠抓作风建设,不断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工作队伍,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成绩。
大会要求,新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上级纪委和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力助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
(二)召开党委三届三次全会
2023年11月27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师范大学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学校党委书记张艳代表党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主持会议。学校第三届党委委员出席会议,学校第三届纪委委员,不是党委委员的校领导、校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学院党委副书记,普通党员、“两代表一委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列席了会议。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市组织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总结去年11月以来的常委会工作,安排部署加快打造“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建设,着力推动学校党的工作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不断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为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学校党委书记张艳同志代表校党委常委会作的《加快打造“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为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的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中共重庆师范大学委员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中共重庆师范大学委员会常态化“三服务”工作方案》《中国共产党重庆师范大学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议》。
全会强调,“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动“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全会号召,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唯实争先、砥砺奋进,把学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为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六、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实施“四个五年行动计划”
(一)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
2019年5月16日,学校印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重庆师范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精神的通知》,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统一思想,校属各单位通过组织生活会、职工的集体学习等渠道组织师生认真学习党代会报告,并通过报刊、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党代会精神,营造了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的浓厚氛围。
2019年5月31日,经学校党委三届第3次常委会会议研究,印发《第三次党代会报告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依据校领导工作分工和各单位职能职责,把党代会报告目标任务分解成111项具体事项,明确责任校领导、责任单位牵头、参与单位,数字化、表格化、责任化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学校指导督促各牵头责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把党代会报告的目标任务与五年目标任务考核和年度目标任务结合统筹实施,坚持五年一抓到底,分年度分阶段制定落实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持续推进落实。学校把各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单位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作为年度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和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同时对每一项具体工作定期开展督查,保证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9年9月24日,学校印发《关于落实“1+4”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校属各单位围绕重点任务,按照责任分工,积极主动抓好贯彻落实。2019年11月,各单位对照“1+4”五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责任分解,结合各自职能,分别制定本单位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二)推进实施“四个五年行动计划”
“四个五年行动计划”是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的具体举措,也是加快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行动抓手,校领导高度重视四个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多次带队深入各二级单位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修改,确保目标合理、任务清晰、可操作性强。这对于深入实施本科教育振兴、学科引领联动、重师文化建设、特色发展“四大发展战略”,引领全校上下加快实现学校奋斗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实施“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8年9月10日,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这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召开的第一次教育大会,谋划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重庆市印发《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重庆市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对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提出要求。
学校应势而动,于2019年6月6日印发《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明确了未来5年学校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任务与举措、保障举措等,并制定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主要工作任务分解书。2019年6月12日,学校召开本科教育大会,深入实施本科教育振兴战略,加快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作题为《以本为本,追求卓越,奋力推进我校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的主题报告,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如安传达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党委书记曾礼作总结讲话。2021年10月29日,召开学生工作大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作题为《努力开创新时代重师学生工作新局面》的主题报告,学校党委书记曾礼作总结讲话。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提出未来5年学校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总体建设目标:经过5年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追求卓越、发展个性,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培育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推进课堂革命、强化全程实践、完善质量监控、优化资源保障、涌现出一批高质量教学成果,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为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学生发展、教学团队建设、办学国际化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设目标;明确了未来5年学校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十大建设任务。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三全育人大格局。二是坚持创新发展,建构多元培养新模式。三是坚持标准导向,建设一流专业新平台。四是坚持质量取向,建设课程教学新体系。五是坚持能力本位,创新实践育人新体系。六是坚持自主成长,创新学生发展新机制。七是坚持育人取向,打造教师发展新体系。八是坚持持续改进,完善质量监测新体系。九是坚持融合发展,提升“互联网+教育”水平。十是坚持开放办学,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为确保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进一步加强保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于2019年7月2日,成立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曾礼、校长孟东方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校长杨如安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其他校领导为成员。二是加强资源保障,建立“以本为本”资源配置体系,优先保障本科教育经费投入,建立程序规范、科学可行的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完善本科教育工作激励与约束机制,细化实化量化任务项目和落实指标,纳入二级单位年度目标责任管理,将考核结果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的个人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四是注重典型推广,营造振兴本科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二,实施“加快建设高水平学科引领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学校深刻领会教育的新定位新部署新要求,进一步理清“科技、人才、创新”的内在逻辑,找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性提出了“以学科发展为引领,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标志性科研成果群为关键”的“学科、人才、科研”三者联动发展思路。2019年9月24日,学校印发《加快建设高水平学科引领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并制定主要工作任务分解书,加快提升学科、人才和科研的优势、特色与竞争力,构建内涵发展生态体系,系统提升学校发展核心要素的关联度、支撑度和显示度。
《加快建设高水平学科引领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类实施、鼓励交叉”的原则,加强各部门的统筹协调,扶优扶特,分类分层推进学科发展,确保重点建设任务的落实。加快建设一批一流学科、重点学科和特色交叉学科,增强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关联度,整体提升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
明确未来5年学校加快建设高水平学科引领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五年建设,围绕一流学科和市级重点学科汇聚一批高端人才队伍,产出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使得学校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一流学科更有竞争力,重点学科更具优势,学科群更具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部分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达到全国师范大学中上水平,部分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达到全国师范大学中位水平,一批学科在西部名列前茅,学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未来5年学校加快建设高水平学科引领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一是推进学科内涵发展,加快高水平学科建设。主要是坚持一流学科引领,打造学科高峰;促进重点学科提升,加快优势学科发展;实施特色学科群培育,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统筹打造博士授权点,完善学位授权体系;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二是加强人才的培引工作,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优化科研生态,聚焦高水平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为落实好目标任务,学校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加快建设高水平学科引领发展五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曾礼、校长孟东方担任组长,副校长分管学科、人才和科研的副校长董景荣、陆远权为副组长,其他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研究生院。加强机制保障,建立“学科、人才、科研”三者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政策保障,在一流学科、重点学科中实施“特区政策”。
2019年12月5日,召开人才工作大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作题为《努力构建“近悦远来”的重师人才生态,为实现第三次党代会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的主题报告,学校党委书记曾礼作题为《保持战略定力,明确主攻方向,凝心聚力开创学校人才工作新局面》的总结讲话。
2020年7月8日,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作题为《抢抓新机遇,实现新突破,努力推动学校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主题报告,学校党委书记曾礼就进一步加快推进学校学科建设工作提出工作要求。
2020年12月8日,召开科研工作大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作题为《凝聚共识,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学校科研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题报告,学校党委书记曾礼作《抢抓历史机遇,勠力同心实干,以高水平科研驱动学校快速发展》的总结讲话。
2021年5月25日,召开研究生教育大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作题为《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学校党委书记曾礼强调要健全研究生“十大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
2023年3月9日,召开学科建设推进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在会上作题为《坚持三者联动,实施分类发展,全力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学校党委书记曾礼作总结讲话。
第三,实施“促进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9年9月24日,学校印发《促进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制定《促进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主要工作任务分解书》,以提升文化建设质效为抓手,更好地彰显新时代重师精神和重师力量,加快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计划明确了未来5年学校促进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围绕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主要内容,构建良好的文化建设支撑体系,实现文化建设机制更加健全高效,运行和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文化建设水平和效益显著提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大力实施“名生、名师、名气”培养行动等主要举措,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入人心,重师精神和重师价值得到高度认同,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蔚然成风,学校品牌效益彰显,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到2023年,实现毕业生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中的行业骨干和杰出、知名、优秀校友数量持续增长。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稳步增长,各层级优秀教师,高级职称、博士人才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学校综合排名不断提升。努力培育“名生”、塑造“名师”、打造“名气”,弘扬“学气”、保持“静气”、锤炼“勇气”、涵养“大气”,积极营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自信和谐的氛围,凝聚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合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计划强调要传承弘扬学校核心理念。要始终秉承“立教无类,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恪守“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传统,传承和弘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重师校风、“博学敬业,为人师表”的重师教风、“勤学善思,求是致用”的重师学风,铸就了“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培育“名生”、塑造“名师”、打造“名气”,是重师文化建设成效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的体现,是重师核心理念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
计划提出未来5年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聚精神文化、健全制度文化、完善物质文化、规范行为文化。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一是扬学风,砺品格,大力开展“名生”培养计划;二是重师德,树师表,深入实施“名师”培育计划;三是养“四气”,树品牌,着力推进“名气”提升计划。
为落实好目标任务,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精神文明及大学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由学校党委书记曾礼、校长孟东方担任组长,分管宣传和文化建设的副校长陆远权为副组长,其他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党委宣传部。成立精神文明及大学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健全了文化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和文化项目管理机制;设立文化建设专项经费,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规范使用和监督管理。
2020年9月24日,召开文化建设工作大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孟东方作《传承和弘扬重师文化,努力营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氛围,凝心聚力加快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主题报告,学校党委书记曾礼作《传承和弘扬重师文化,助推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建设》的总结讲话。
第四,实施“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为全面完成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发展任务,深入实施特色发展战略,2019年9月24日,学校印发《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并制定主要工作任务分解书,充分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
计划明确了未来5年的工作目标。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参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认真学习”“潜心教学”“刻苦钻研”“科学建设”“特色彰显”“真抓实干”六个方面狠下功夫。经过5年努力,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全员参与、同心协力、奋发有为的发展与治理生态,增进师生员工的认同度,提升师生员工的参与度,提高各项任务的完成度,增强师生员工的满意度,为加快推进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提供强大动力。并提出到2023年底,在“学”“教”“研”“建”“特”“干”六项任务要求方面达到的具体目标。
计划提出了六项举措:一是改善“学”的氛围和条件,促进师生乐学、会学和学会;二是提升“教”的能力和素养,促进师生乐教、会教和教会;三是优化“研”的政策和生态,促进师生乐研、会研和研成;四是落实“建”的任务和途径,提升团队、平台和软硬件建设水平;五是发展“特”的要素及内涵,形成师生员工、二级单位和学校特色;六是落实“干”的任务和要求,促进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愿干、能干、会干和干成。
为落实好目标任务,校党委常委、校领导率先垂范,党政办公室牵头协调和督促各项任务的完成。坚持校领导分工联系分管二级单位制度,具体指导本行动计划各项工作。落实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为本行动计划第一责任人制度,各二级单位通过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内容和实施步骤,落实责任到人,并实施日常督导与阶段检查,推动工作落实落地。
2019年以来,学校持续深化宣传引导和氛围营造,为推进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坚持由党委书记曾礼、张艳主持召开的民主党派双月座谈会;每学期由校长孟东方召开的教职工代表座谈会、校领导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会,分别召开了十次。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各群体增强对学校发展战略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团结带领师生员工以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为目标,立足岗位,加强学习,倾力投入,奋发作为。
三、努力克服困难,四个“五年行动计划”成效显著
2021年8月,在四个五年行动计划时间过半、进程过半之际,学校启动对“四个五年行动计划”实施中期评估,形成《四个五年行动计划中期评估报告》。2023年底,时值“四个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收官,学校印发开展“四个五年行动计划”终期总结的通知,对计划实施进度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形成《中共重庆师范大学委员会重庆师范大学“四个五年行动计划”终期总结报告》,经学校党委三届第169次党委常委会会议、2023年第29次校长办公会审定后正式印发。
报告指出,“四个五年行动计划”36项核心指标中,超额完成和完成指标共33项,部分完成1项,未完成2项,指标完成率91.6%;185项具体任务,推进良好,绝大部分任务按期完成,8项任务为部分完成,任务完成率95.6%,整体上看,“四个五年行动计划”推进有力,成效显著,核心指标和重点任务的完成度符合预期,师生员工的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有效提升,总体上实现了建设目标。
一是坚持“以本为本”,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入选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优质师范院校储备清单并获中央财政1个亿的支持;成为重庆市“地方优师计划”唯一实施院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市级82门,15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第二级认证。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名单,数量位列市属高校第一。实施智慧教学环境改造,规划建设智慧教室150间,33间已交付使用;打造智慧化教师教育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功能室约60间;投入500万元基本完成传统多媒体改造。构建起立体式“大思政”工作格局,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招生工作态势良好,一本生源占比98.35%。系统构建了“三三三六”就业工作体系,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校长受邀在全国首届大学生就业促进大会上作主旨交流发言,学校获评全市“就业创业示范单位”“就业创业突出集体”。
二是坚持“三者联动”,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新增数学、生物学2个博士授权点,成功实现博士授权点“由一变多”。数学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档,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进入前10%;“工程学”“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世界ESI前1%学科。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研究生规模增长逾90%。人才培引成绩突出,培引国家级人才10人次,培引省部级人才105人次,五年来省部级及以上人才零流失。最优化与控制教师团队入围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立分类别、分层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设立年薪制、延退制、返聘制等多项政策制度,激励用好人才。推进多维分层分类职称评定改革,改革成果案例获重庆市第二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特等奖。完成第三轮岗位聘期考核,并开展第四轮岗位竞聘工作。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获批“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成为首批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国家级科研平台实现零的突破;“最优化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国家“111计划”;数学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2个。标志性科研成果群打造取得重大进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0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上奖项5项;咨政建言和咨询报告获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肯定性批示5项,获全国人大、政协、中央统战部、民主党派中央等采用34项。智库建设取得新突破,获首批重庆市级新型智库“重庆发展研究院”、重庆市政协唯一“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基地”、重庆市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等。
三是提升“重师文化”,特色文化培育成效明显。学校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传承弘扬,秉承“立教无类,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传承“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恪守“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弘扬“学气”、保持“静气”、锤炼“勇气”、涵养“大气”,学校文化内涵不断凝练。精神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深入培育校园文化特色,凸显“一院一品、一部门一特色”。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获评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育单位。创新构建“3334”培养模式,持续打造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示范基地,获重庆市“一校一品”十佳团学品牌、全国高校共青团新媒体重点工作室、全国高校新媒体示范工作室(重庆唯一);培育原创精品力作,获国家级、市级多项大奖。制度文化进一步健全,形成以《重庆师范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物质文化不断完善,推进“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工程,颁布《重庆师范大学视觉识别系统(2023版)》,持续对绿化景观进行提档升级,打造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景观和公共文化设施标识;完成重要事件节点和重大事件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初步构建起“博望融媒”数字化媒体矩阵,讲好“重师故事”的主流声音不断壮大。行为文化持续规范,开展学生园区朋辈课堂素质提升训练营等特色文化系列活动;朗风苑学生活动中心申报全国“一站式”学生园区管理创新示范点;推进“实践育人”,学校连续30年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内外宣工作提质增效,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年均报道量100余篇,年均传播量突破2000万人次,二次传播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四是坚持“全员参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自信和谐的氛围日益浓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获评重庆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健全民主参与机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坚持每年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每学期由校长主持举办“教职工座谈会”和“校领导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会;组织教代会代表、工会干部巡视专项重点工作,规范召开团代会、学代会、研代会,多渠道拓展民主参与范围。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发挥三个委员会职能职责。建立重点任务倒计时推进机制,坚持每月由校长牵头召开重点任务推进会,持续追踪重大决策实施执行。学校办学收入和经费保障能力逐年提升,办学收入增长25.05%,全力保障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和民生项目,5年来用于内涵建设核心领域经费投入达12.5亿余元;绩效水平显著提升,总体增长比例超20%;疫情困难时期,设法保障师生学习生活条件。盘活沙坪坝校区资源,打造“环重师创新创业生态圈”,通过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盘活校区资源达96.4%。加大北碚校区建设改造投入,近年来投入940余万元维修改造校区房屋建筑、设施设备等,较大地改善了北碚校区办学条件。惠民工程落实到位,解决教职工住房产权办理;建成“梦厅”4个,增加座位1340个;启动爱校入学餐、毕业餐活动;改造停车场车位303个;新建露天停车场2个,新增停车位257个;新建和改造电动摩托车停车场3个;建设新能源充电桩53个。校友工作再上新台阶,成立各种类型二级校友组织39个,召开7个地方校友代表处筹备会,校友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学校其他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在全市高校中率先召开数字校园建设大会,出台《全面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意见》,提出数字校园建设“1281”总体框架,系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完成新一轮内设机构设置优化与调整,获批重庆中外人文交流学院、现代智慧旅游产业学院、智能科学学院、现代山地智慧农业学院等新型学院,成立教师教育学院、重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等特色学院,助力学校特色发展。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联合共建“重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与英国知山大学联合培养生物科学本科生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复,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建设重庆市国际中文教育综合功能体”和“重庆中外人文交流教师教育特色品牌培育试验园”两个国际化特色项目;成功入选中国侨联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基本建设有序推进,顺利完成大学城校区110KV高压线拆除工作,解决了困扰学校近15年建设发展的一大难题。增强资金筹集能力,争取银校合作资金8000万元、中国电信重庆分公司校园网改造资金2000万元,为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学报办刊质量和复合影响因子逐年提升,《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复合影响因子是2018年的2.10倍,《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复合影响因子是2018年的3.56倍。
在学校第九届六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五届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大会决议,对“四个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成效给予高度肯定。大会认为:过去的五年,学校党政紧紧团结全体师生员工,打造重师“奋进共同体”,凝聚全员参与发展合力,围绕中心工作,克服疫情影响,坚持事业发展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锚定目标,保持定力,应势而谋、顺势而为、迎势而上,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