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庆师范大学)官网!
中心动态

科技考古:运用先进科技,衔接过去与未来。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人才培养】2022级文博学子赴成都开展室内整理实习实践

发布时间:2025-03-25人气:

来源:史韵求真

人才培养】2022级文博学子赴成都开展室内整理实习实践



近日,重庆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6位同学已在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为期一个月的室内整理实习,出色完成了陶片整理登记、文物出库移交及陶片修复等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此次实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为文物保护与研究贡献了年轻力量。


一、团队分组与实习基地

本次前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实习的六位同学分成两组,分别前往青白江文物整理基地和望丛祠修复室进行室内整理工作。其中,黄丽、万淑英两位同学前往望丛祠修复室,而刘丹丹、刘筠青、王雯、余虹静四位同学则前往青白江文物整理基地。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陶片整理登记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首先对大量出土陶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登记工作。他们根据陶片的质地、纹饰、颜色、年代等特征进行分类,并逐一编号、拍照、记录信息,建立详细的电子档案。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考古工作的严谨性与科学性。通过整理登记,学生们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持。

(二)文物出库移交

在完成陶片整理登记后,学生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文物出库移交工作。他们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对需要移交的文物进行清点、包装和运输,确保每一件文物的安全与完整。此次移交的文物包括修复完成的陶器、陶片及其他考古遗物,这些文物将被移交至博物馆进行展示与研究。学生们表示,这一过程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严肃性与责任感。

(三)陶片修复

陶片修复是此次实习的重点任务之一。学生们在专业修复师的指导下,学习了陶片清洗、拼接、补全等修复技术,并亲手参与了多件陶器的修复工作。他们利用专业工具和材料,对破损的陶片进行精细修复,尽可能还原其原始形态与纹饰。学生们表示,修复工作不仅让他们掌握了专业技能,也让他们感受到文物修复工作的艺术性与成就感。

(四)成员感受

去往青白江整理基地的四位同学表示:“在与基地老师完成对接后,老师首先安排我们熟悉室内整理工作。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系统掌握了陶器整理与描述的基本工作流程。实习初期,团队以出土陶片的编号登记为切入点,逐步开展器物描述工作。面对专业实践的空白,我们通过研读相关考古发掘简报、观察完整器型标本,结合导师示范与学长指导,逐步构建起系统的器物描述框架。工作重点集中于宝墩文化与十二桥文化陶片的整理研究。通过接触大量实物标本,我们不仅熟练掌握了陶片描述的方法和层次,同时我们对这两段时期的器物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较好的进行器型分辨和纹饰辨别。这种经验积累有效弥补了课堂知识的局限性。书本上的知识变得具象呈现在眼前,而工作中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在后续的实习中,我们将珍惜机会,多观察,多动手,努力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本次实践使我们对考古工作的严谨性有了深刻认识。看似简单的陶片整理实则包含多重学术维度:既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又要具备宏观的类型学视野;既要运用地层学原理进行文化层位学分析,又

结合考古学文化背景展开综合研究。特别在宝墩文化陶器群研究中,通过辨识典型的水波纹与戳印纹,我们直观感受到区域文化特征的传承演变。”

三、实习感悟

此次实习中,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时,他们的工作成果也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指导老师对学生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展现了年轻一代考古工作者的热情与潜力。

此次室内整理实习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锻炼,更是一次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深刻教育。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了力量,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文 | 20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习同学

排版 | 李琳、贺世宇

一审一校 | 马江波

二审二校 | 喻学忠、古佳根

三审三校 | 王丽萍

责任编辑 | 马小又、陈小雨

监制 | 王丽萍







 


    






标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