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中山大学郑君雷教授应邀作题为《岭南:考古学和文化史上“真正的南方”》的讲座

来源:历史与社会学院   作者:历史与社会学院   编辑:蔡童   发布日期:2023-10-25   点击数:

10月20日下午,历史与社会学院“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历史与考古系列讲座”在我校集贤楼312教室举行。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长郑君雷教授应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邀请作题为《岭南:考古学和文化史上“真正的南方”》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校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蒋刚教授主持。

郑君雷从“真正的南方”的两个表现、岭南文化何以成为考古学和文化史上“真正的南方”、中国南方的珠江地带三个方面展开讲座。他以苏秉琦先生在《岭南考古开题》中的话语引入;强调苏先生在此书中提到“岭南与一般的南方有所区别,是真正的南方”,这里有奇特的民族、独有的文化、特殊的物产。他介绍了岭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念和历史地理范畴,并逐步揭示古代中原人意象中岭南地区的奇异景象和现代考古学上的“岭南”特征。

随后,郑君雷探讨了岭南地区海洋人的特性。面向海洋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百越人群的海洋人文特性,具体表现在都城海洋性的建设、海洋渔猎生计、海船制造技术、海洋观念信仰等多个方面。他总结了岭南人文民俗的特殊性在于华南百越族群适应生态环境和面向海洋的“文化底层”和“文化基质”与中原居民不同。岭南百越族群的“文化底层”和“文化基质”不但在这一地域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得以积淀保留下来,而且在汉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除此之外,郑君雷认为,除了特殊的海洋地理特征外,岭南靠近东南亚并与东南亚民族长期保持密切的交往,也是形成岭南独特文化的重要原因。

郑君雷认为中国南方存在着一条特殊的文化带——“珠江地带”,其经济形态是由农耕与渔猎采集的交错或并重构成的,族群是由汉人与百越的融合或共存而成,是一种具有陆地与海洋文明交汇或过渡的文明特质,并且归属于中原王朝帝国边疆的一部分。他还将珠江地带与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联系在一起,提出“北有强胡,南有大越”。

最后,郑君雷对岭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历史特征作出了自己的定义: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的次生类型。其一,南越国政治制度、百官制度、宫寝制度、度量衡体系都以奏汉体制为基础。其二,南越国墓出土印章虽然多为汉姓汉名,统治阶层实际却是由越化汉人和土著越人构成,由此引导的南越国文化实质上是一种越汉混合的新型越文化,这类族群集团可以称为“次生越人”。郑君雷也将岭南地区称为“汉文化形成的次生类型”。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岭南文化进程的演变、岭南地区与周围地区文化的关系等问题与郑君雷教授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党政办电话:023-65362555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