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我校新闻与传媒学院承办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论坛在博雅楼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影视创作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影视传媒教育,分享前沿学术观点。
当日上午举行论坛开幕式。出席此次论坛开幕式的有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会长杨改学教授,甘肃省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影视中心执行总裁、甘肃大乘影视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长东,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执行主任裴永忠,原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综合部主任王有才,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一级剪辑师、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周新霞教授,以及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的40多名专家学者和100多名师生代表。
我校新闻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高天红在致辞中为参会嘉宾介绍了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基本概况。他表示,本次论坛及第十三届“大乘杯”全国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我校举行,由新闻与传媒学院承办,既是对学院的信任,也是对学院发展的大力支持。
开幕式上进行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论坛优秀论文颁奖典礼。
开幕式结束后,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赖黎捷教授主持论坛。此次论坛共分为四个主题,分别是《思想与制作——感受全媒体的引导和创新》《纪实新美学的叙事观念》《目标与路径——中传电视台的融媒体转型》《变革融合中的影视传播:从形态到语态》。
在《思维与制作——感受全媒体的引导与创新》的主题报告中,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综合部原主任王有才谈到,要用全媒体思维引领社会发展,尤其要引领文化层面的发展。在国际形势,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成为难题,学会方向定位、区域布局、重点突破尤为重要。他表示,定位与方向决定成败,方向的确定在于理论的来源,传播学的知识层面构成了特殊的思维方式,在全民参与的媒体时代,媒体思维必然会有用武之地,“全媒体”就是方向。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有“全媒体”思维,要先转型思想、确定理论目标,要学会贴近生活、发现生活、设计生活。媒体行业发展艰难,在新媒体方向上要有新的突破,要走正道、看长远。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刘国强教授以《电视本土化:从媒介实践到话语建构》为题,从问题缘起、样本分析、本土化话语的合法性生产、电视本土化的意义指认以及电视本土化的话语逻辑五方面进行深入阐述。他指出,电视本土化是伴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和电视产业化发展的一个进程,是电视行业推崇的经营策略,同时电视本土化更是一种话语实践。他分别从文化认同、政策引导、他者的生产的角度回答了电视本土化与政策导向关系的问题,并列举了一些适应本土价值观的例子,说明了电视本土化对政策的适应性。
在《变革融合中的影视传播:从形态到语态》主题演讲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晋升教授密切关注当下媒体转型问题,并从影视行业生态、行态、语态三个方面分析其变化和应对措施。他指出,在生态变化方面,处于新媒体发展时代中的影视生产模式已逐步简化,视频网站的崛起改变了观众的收视模式,新媒体下的影视作品不单是信息的消费,作品关注比质量更重要。在形态方面,网络综艺、短视频等新型模式的兴起,打破了传播的阶层性,开拓了传播的新形态。提到语态变化时,张教授认为影视作品叙事形式已趋于平民化,结构也更直白明快,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意见分享的价值已超越作品本身的价值。他强调,要坚持内容为王、坚持用户为要、坚持技术为先、坚持融合与跨界,从多方面去应对影视传播变革中的诸多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实践实验教学中心(中传电视台)副主任(副台长)宣宝剑在《目标与路径——中传电视台的融媒体转型》主题演讲中说到:“探索融媒体时代实验教学和育人体系、探索未来智能融媒体深度融合传播的机理和传播规律、展示专业实验室的重点科研成果是中传电视台的三大发展目标。”在学生培养方面中传电视台始终坚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投入大量的师资力量和专业设备,并积极探索各种新兴传播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他说:“中传电视台努力探索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力争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全媒体融合型、创新型实践教学的综合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