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正文

【师大·先生】学以载道 幸逢良师

来源:历史与社会学院   作者:历史与社会学院   编辑:蔡童   发布日期:2024-06-26   点击数:

学生说:

——“聂老师的课,言语平和,一切都发自内心,就像泉水一样自然流淌。”

——“这无学分、无硬性要求、聂老师义务为我们开设的‘兴趣班’,却成了我们获益最多的课堂,所成长者,远胜于一般之‘正课’。”

——“这三年虽与老师隔绝万里,但所受之教益,却绝对不下于在渝所受面承之教。在燕郊苦寒的冬春之夜里,与聂老师的交流常使我泪流满面。”

聂文华老师

经常背着厚重的大书包,略显急促地来到教室;课堂上旁征博引、积极互动;课间总在看书,似乎不知疲倦,这是大多数同学对历史与社会学院聂文华副教授的印象:渊博、亲切、稳健。若与他接触更多,则会发现这位老师拥有无穷的魅力。

刚实柔:独到的课堂教学

“基于我的人生经历,我会严格要求我的学生,不管其他人对你们是如何定位的,那都不是我对你们的期望!”若是第一次上聂老师课的人,恐怕会被这句话吓一跳,以为这位老师不近人情。

在教学态度上,聂文华老师确是一位严师;不过他的课堂,气氛却并不沉闷。“言语平和,一切都发自内心,就像泉水一样自然流淌”。课堂上,聂文华绝不照本宣科,每一句都力求学生理解,言语之中充满真诚;若是遇到疑难知识点,他会反复说明,直至学生明白为止,绝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聂文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时常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完全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上他的课十分自由,同学们各抒己见,就像古希腊的辩论会一般,也像“习明纳尔”(seminar)一样充满深度。

相比于讲台的局促,聂文华老师更喜欢扩大活动范围,在教室之中来回走动,这便于他接触同学们,积极地与学生分享学术前沿,探讨自己的读书心得、研究成果。他还时不时走下讲台,与同学们直接对话,一堂课下来,收获颇丰。

对同学们而言,大家与聂老师的交流并不止于课堂。下课之后,又是另一番景象,不时可见三五同学围在聂老师周围,继续讨论着课堂上未竟的话题。师生之间的论学之声,从课堂到楼梯间,再到校园的林荫道上,绵延不绝,以至于有的同学到了分别之时,仍意犹未尽。

严格而不严苛,为人友善宽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便是同学们心目中的聂文华老师。

聂文华老师与学生课后探讨

以度人:热忱的责任意识

聂文华老师毕业于名校——北京大学,师承诸多学术大家,是著名学者邓小南先生的高足。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作为一位“有思想”“有担当”的学者,聂文华潜心深耕宋辽金史和近现代学术史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发表论文9篇,其中2篇发表在权威刊物上,并有多部论著等待完善出版。他注重教研结合,怀着一份责任心,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业务能力。

学术素养的提升,首要在于上课。对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演变脉络与基本的文献学方法,则至为关键。聂文华老师主讲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检索与田野调查》《传记史学》四门课程,内容扎实,条理清晰,颇受学生好评,而这四门课的课后作业也往往别出心裁。

聂文华老师为学生精心批改的作业

欲使学生获得长足发展,仅靠课程教学是不够的;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如果缺乏指导,也很难产生坚持学习的动力。鉴于此,聂文华投入自己的休息时间,开办了“宋史读书课”。自2019年2月起,迄今已坚持5年有余,疫情期间也不曾间断。

这一读书班十分开放,凡有心向学者,均可申请加入。在读书班里,很多同学首度接触到了《邓广铭课堂笔记》《宋会要》《思陵录》等文献,掌握了校勘、对读等文献学方法,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入读书班,在这里留下了自己成长的印记。一位同学与读书班结缘良久,他曾说:“这无学分、无硬性要求、聂老师义务为我们开设的‘兴趣班’,却成了我们获益最多的课堂,所成长者,远胜于一般之‘正课’”。

聂文华老师为学生义务开设“宋史读书课”

聂文华创办读书班,是希望同学们藉此建立基本的学术判断,掌握阅读之法,树立学术标准,为日后深造打下基础。从读书班走出去的同学们,很多也不负期望,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名校继续深造。

史学训练不止要求“会读”,更在乎“会写”。

聂文华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同样下了一番功夫。从2019年起,聂文华便指导学生多次参加“口述史”活动,形成的文字成果获得多项省市级和国家级奖励。他时常有意识地与学生分享他撰写论文时的思路,强调读材料必须细致入微,洞察各方史料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并以此为线索,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总是层层递进,以此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聂文华老师在图北楼专家工作室指导学生开展史学研究

他抱着一颗热忱之心,为学生投入了无尽的心血。有时,聂文华甚至深夜给有需要的同学发来整理好的诗文材料。不仅如此,聂文华还长期担任一些学生学术团体(如求索学社、华韵史学会)的指导教师,为搭建学术平台出谋划策。几乎有学术的地方,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学生说“这份责任心和工作精神令我深感愧疚、感动”。

自2017年执教以来,聂文华3次荣获本科生优秀导师奖,2次获评重庆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他与本科生王健合写的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在C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上,该成果正是《传记史学》课程的结晶。

关怀备至:长久的师生情谊

在不少人眼中,聂文华的求学之路,可谓风光无限;可他却说,他也曾走过不少“弯路”。因此,他希望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同学们提供帮助,使他们尽早踏上“正途”。这种帮助,就体现在了聂文华对学生的热切关心之中。

对于考研的同学,聂文华老师的关心从未缺席。一位深受聂文华影响现已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描述了自己与聂老师相处的岁月:从选择目标到复习备考,从初试到复试,聂老师对他的指导始终不断,遇到难题和不决之事,他便电话求教,聂老师总能给予他及时而详尽的回复。当这位同学最后一次复试顺利,走出北师大校门,接到聂老师的电话时,他高兴得像个“收到小红花的孩子”。

师生情难断,聂文华老师的爱生之心不会随时间而消散或衰减。即便是已经毕业的同学,聂老师仍乐于与他们联系,为之提供指导帮助。

一位在京读研的同学,刚刚踏上学术之路时,难以适应异地的学术路径与氛围,他将内心的苦闷向聂老师倾诉,而聂老师则回以无限的鼓励与安慰,使他卸下了思想负担。时隔多年,这位同学回忆起聂老师的谆谆教诲,依然感慨万千:“这三年虽与老师隔绝万里,但所受之教益,却绝对不下于在渝所受面承之教。在燕郊苦寒的冬春之夜里,与聂老师的交流常使我泪流满面。”一位本科选修过聂老师课、今年申请上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同学说:聂老师“从最基础的学术训练,到我硕士阶段的大小问题,都不厌其烦地指导我。没有老师奠定的基础训练和方向指引,我也很难有机会去到南大。真的非常感谢老师!”

时短情长,或许聂老师与相识的同学总有分别之日,但师生之间的情谊,却总无法割舍。

“一位纯粹的学者、温柔的师长”,聂文华老师的情怀和奉献,恰似细雨春风,于无形之中,浸润着每一位同学。大概每位学子想起聂老师时,心头都会浮现这样几个字:遇此良师,何其有幸。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党政办电话:023-65362555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版权所有©重庆师范大学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