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5个教师节。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新闻网特推出“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专题,通过讲述我校教师坚守讲台、筑梦重师的故事,与全校师生一起感受充溢着学术思潮的杏坛芬芳,领悟师者求真为人的谆谆教诲,一睹他们启迪明智、成风化人的时代风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他看来,教师不能只做传播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自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我校进入内涵式发展纵深期。每一位重师人坚定信念、坚守职责、勇于担当,为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其中,涌现出许多先进教师代表,他们坚守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在各自领域、不同平台展示了重师人努力奋进的精神风貌,在全校范围内树立起精神榜样,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展现出我校优异的办学成绩和教学成果。
招贤纳士,人才培引取得高端突破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引方面取得了高端突破,培引力度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呈现新局面,举荐效果凸显。新增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孟东方,全职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郑方阳,引进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邹后曦;柔性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斌贤。
我校继续实施“百名优秀海外博士”计划,接收博士及以上人才62人次,其中四层次及以上人才8人。举荐省市级及以上人才60余人次,长江学者申报首次两人进入答辩会评环节,新增第八批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1个(董景荣教授),新增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7人(市属高校并列第一)及后备人选16人(市属高校第二) 。
学高为师,学术科研领域硕果累累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他们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在实验室里,他们埋头苦干,不知昼夜,凝结智慧结晶,在三尺讲台上,他们挥洒汗水,侃侃而谈,绽放青春光彩,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知博者为师,誉多者更为师。”2019年5月29日, 我校杨新民教授、周健教授、余鹏教授,获得重庆市首届创新争先奖的先进个人。在高层次科研平台,共有3个实验室获批市级创新平台建设、获批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2个,成立市级重点研究基地“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优秀教师们坚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和经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19年8月16日,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正式揭晓。我校数学科学学院张文萌教授的《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与稳定性理论》项目成功获评2019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此外,我校共取得国家社科基金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8项、重庆市科技面上项目39项、教委人文社科项目36项;申报2019教育部人文社科奖21项、申报2019年教育部科技奖2项。
身正为范,坚守教育始终以德为先
一直以来,学校以教风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党政高度关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都开展先进典型宣传活动,用身边的鲜活事例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修身养德爱岗敬业。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2019年,我校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杜萍教授先后荣获“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评选作为促进师生交流的品牌活动,于2010年进行至今,不断公正化合理化,并在全校各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同学们热情参与到“十佳教师”的评选活动中,挖掘师生互动的温暖故事,分享师生交流的深刻感悟,评选出了一批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坚守岗位、关心学生的教师,引领了良好的校园风尚。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校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评选结果于2019年9月9日公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兰桂萍教授等40名教师荣登榜单。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鉴往知来,我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重庆市教育大会精神,引导全校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好老师”、做“大先生”,引领学生成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
在第三十五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特向全校教职工道一声:“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