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1日,著名抗战文史研究专家、作家张在军应重庆市抗战文史基地邀请,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上午,张在军老师以“乐山陕西街的八年时光——抗战中的苏雪林”为题在三春湖会议室开讲。张在军老师由抗疫期间的一首诗歌引入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救国话题,并以武汉大学教授苏雪林为例展开讲述。张老师利用日记、回忆性散文以及走访获得的多方资料详细考证了苏雪林抗战时期的生活场景。主要从“教书育人的女教授”“创作研究的女作家”“生产自救的女汉子”“亲情·友情·爱情·闲情:一个女人”“乐山影响:一生一世”五个方面对苏雪林的一生进行详尽地介绍,力图发掘、呈现出以往鲜为人知的一些史实,还原苏雪林丰富又鲜活的一面。
张老师的讲座充满激情,内容生动丰富,以大量的案例和史料为大家展示了苏雪林的生活轨迹,极大提高了同学们对于苏雪林以及抗战文学的研究兴趣。

当日下午,张在军老师在图北楼1207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会议室作了题为“他去重庆,在路上走了两年——抗战中后期的聂绀弩”的第二场讲座。
讲座以聂绀弩参与编辑过的《七月》《艺文志》《真报》《客观》《商务日报》等期刊杂志为线索,再现了聂绀弩在抗战、内战时期的生活与文学经历,包括聂绀弩由皖南到重庆的曲折经历、关于《七月》杂志终刊一事的始末与原因、《微波》《艺文志》等期刊的编辑过程、在《客观》杂志与储安平的“过招”等。史料详实、考据严谨,论证严密。

在提问交流环节,同学们从学术专著的写作风格、时代与聂绀弩创作的特点等方面与张在军老师展开热烈的互动讨论。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使其获益匪浅。
讲座由重庆抗战文史研究基地副主任熊飞宇主持,我校部分教师和各年级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张在军老师将自己的部分著作赠与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熊飞宇副主任代表基地回赠基地近年来的系列研究成果《抗战文史研究》。

据悉,本次学术交流由文学院主办,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承办。讲座在全校科研工作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举办,既是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系列讲座的第一、二场,也是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第24届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