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由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的“世界孤独症日圆桌论坛”在重庆师范大学砺志楼T2310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智能时代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汇聚教育、康复及科技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如何赋能孤独症儿童康复,以及如何应对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伦理与实践难题。论坛旨在搭建多元化的跨学科交流平台,推动科技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为孤独症儿童的未来点亮希望之光。


论坛伊始,重庆师范大学校长王国胤强调了科技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智能化手段如何实现因材施教这一目标。王国胤校长指出,将教育实践与研究紧密结合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引入AI等先进技术则为理解和解决儿童发育过程中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他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推动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为特殊教育事业注入更多科技力量。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冯廷勇介绍了孤独症儿童的发病机制和干预机制。他说,为了更好地助力孤独症儿童康复,要深刻理解模仿学习、联结学习、强化学习和迁移学习等学习方式。他认为,人工智能地引入可以实现特殊教育的个性化和精准化,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效果。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元宇宙专委会主任颜阳从技术角度深入介绍了如何对特殊教育儿童进行心理评估。将特殊教育与AI、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融合,探索跨领域的产学研用新模式。颜元主任指出传统心理诊疗依赖语言表达,易导致收集数据的不准确,而通过涂鸦等原生艺术创作的数据收集,可以为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诊断与个性化干预提供精准支持。

心奕心(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鹏则介绍了对孤独症儿童非接触性评估的进展,例如通过手指轨迹、行为轨迹、语言情绪识别、面部表情分析及眼球运动统计等技术手段实现高效精准的早期诊断。陈鹏总经理倡导与高校的合作,让科技使特殊儿童家庭受益的同时又鼓励学生服务于社会。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支持负责人顾本柏分享了如何整合产学研多方力量,为孤独症儿童构建终身受益的支持系统。他详细介绍了基地的四类课程:运动感统课程、认知言语课程、社交游戏课程和艺术动员课程,致力于打造一个本土化、中国特色化的康复教育体系。顾本柏博士分享了科技在基地中的应用,例如通过VR技术进行教学,利用AR增强技术解决情绪问题,借助AI进行评估阻断,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科学精准的判断干预。

重庆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科科长王洪讲述了重庆师范大学在科技赋能特殊教育方面的贡献。学校现已改造了150间智慧教室和66间智能教室,实现统一平台的信息收集管理,并能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教师和学生的远程指导以及开展教研活动等。

重庆师范大学儿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教研主管黄鹂分享了重庆师范大学在特殊教育康复实践上进行的探索。她指出,要将个别化教育与康复融合,帮助孤独症儿童获取教师、家长以及同伴的支持,更要在AI的辅助下为特殊儿童打造精准化的康复路径。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朱桂琴向所有参与者和支持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期待未来能够继续携手前进,共同为推进数字科技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贡献力量。